山西新聞網三農頻道訊 寒王鄉(xiāng)寒王村戶籍人口1231戶、3341口人,是左權縣人口集聚第一大村,包括主村和4個自然村,因是集鎮(zhèn)所在地,村內常住人口眾多,據統(tǒng)計,村民祖籍涵蓋了9省18縣,該村礦產資源豐富,有煤炭、鋁礬土等資源。由于多方因素影響,導致該村治理難度大、矛盾隱患多。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,該村抓住重點難點,巧用活用“網格+”機制,不斷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實現新提升。
網格+組織堡壘,盤活“一盤棋”。一是建強“班子”,確保堅強有力站排頭。2021年高標準完成村“兩委”換屆,順利實現“一肩挑”,班子成員中,35歲以下1人,45歲以下3人,大專以上學歷3人,實現“一升一降”目標。二是盤活“棋子”,確保戰(zhàn)斗堡壘強起來。構建黨委堡壘決策、村委調度安排、支部加網格長快速落實、微網格員迅速行動的工作機制,各項工作都能以最快的速度、最優(yōu)的方式、最高的質量完成。三是搭好“臺子”,確保為民服務顯身手。高標準打造50平米便民中心,嚴格落實兩委干部坐班值班“等單”制度,試行網格員入戶“接單”代辦制度,構筑了雙向互動的便民服務機制。
網格+基層治理,部署“一張網”。一是科學建網,“小網格”變身黨建工作“大舞臺”。堅持以“服務群眾最親,落實工作最優(yōu)”為原則,進一步細化微網格26個,與黨員志愿者共同聯動,做到了黨員身份亮出來、黨員承諾做出來、黨員形象樹起來,實現基層黨建由過去的“獨角戲”轉變成“大合唱”。二是有效用網,“小治理”發(fā)揮服務基層“大效能”。立足“小網格”融入“微服務”,列出便民代辦清單、明確工作職守責任,真正做到服務群眾小事不出“網”,大事有人辦,有效避免服務的“盲區(qū)”和“真空”。三是嚴格管網,“小舞臺”打造為民服務“大載體”。圍繞網格服務管理實體運行,實行網格員“入戶調解”、村委會和司法所“分流調解”機制,法律工作者和民警“聯動調解”機制,形成村矛盾化解的多方支持,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。
網格+黨員管理,擰成“一股繩”。一是抓嚴量化積分。針對黨員人數多,以網格黨小組為單位,按照“五型五管”模式對黨員進行分類管理,建立“3+2-1”指標體系,做到積分量化管理,結果公示公開,趕超氛圍濃厚。二是抓牢教育培訓。搭建網格內的黨員教育“微課堂”,從嚴落實“三會一課”、主題黨日、組織生活會等基本制度,做到學習宣講在網格,送教上門在網格,線上學習在網格。三是抓實日常管理。構建“村級黨委-網格黨支部-微網格黨小組-黨員中心戶”四級黨建網格化管理體系,實現一級抓一級、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。
網格+平安創(chuàng)建,架構“一張圖”。一是突出“穩(wěn)”的目標,扎實推進多網合一融合。堅持以黨建網格化為統(tǒng)領,在多網融合中同向發(fā)力、整體推進,實現一網兜起區(qū)域大小事,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水平。二是突出“防”的任務,切實提高基礎防范工作。構建“人防網格化、技防視頻化”工作體系,充分發(fā)揮視頻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的作用,建成“全科大網格”體系,使基層治理更有溫度、廣度和力度,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。三是突出“強”的舉措,引深網格管理服務功能。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,激發(fā)“資源在網格整合、工作在網格落實、服務在網格彰顯、民情在網格匯聚、信息在網格暢通”的集成效應,將網格打造成排查安全隱患、服務人民群眾的前沿陣地。
網格+鄉(xiāng)風文明,形成“一條心”。一是文明創(chuàng)建穩(wěn)步推進。以戶為基、以網格為單元,開展文明家庭和星級文明戶評選,共評選美麗人家2戶,文明家庭1戶,七星級文明戶280戶,十星級文明戶120戶。二是文化活動有聲有色。建成全縣最大農村鄉(xiāng)風文明中心,占地面積2313平方米,涵蓋有文化活動室、農家書屋、棋牌室、戲曲室等功能。成立有紅月亮舞蹈隊、威風鑼鼓隊等6個文藝隊伍。三是文明實踐卓有成效。充分發(fā)揮“小網格、大服務”的社會效應,建立政策宣講、助學支教、文化文藝、醫(yī)療健康、扶貧幫困、科普助農、法律服務、衛(wèi)生環(huán)保于一體的“文明實踐網格”,通過“紅馬甲”志愿者走村入戶,“點單式”志愿服務等活動,營造文明鄉(xiāng)風。
(張燕飛)